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 等级 | 获奖 年度 |
1 | 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周贤良、蔡永国 | 一等奖 | 2000年 |
2 |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重构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匡璧民、顾列洪、曹美龙、赵子林 | 一等奖 | 2000年 |
3 | 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 何正印、孙一先、吕小波、王龙锋、吴 云 | 一等奖 | 2000年 |
4 | 教学方法因素优化的实践与认识 | 喻德生 | 一等奖 | 2000年 |
5 | 材料系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刘元隆、王承宜、周贤良、崔瑞元、颜流水 | 二等奖 | 2000年 |
6 | 力学多媒体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 况森保、严超华、杨加明、陈 清、雷金波 | 二等奖 | 2000年 |
7 | 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研究 | 况新华、许丽芹、张玲玉、欧阳锋、朱海燕 | 二等奖 | 2000年 |
8 | 《大学物理》近现代物理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 梁芳营、易江林、何兴道、万 雄、黄清龙 | 二等奖 | 2000年 |
9 | 新编工科有机化学教材与教学研究 | 饶厚曾、唐星华、黄志敏 | 三等奖 | 2000年 |
10 |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邓安民、崔瑞元、唐星华、王承宜、颜流水 | 三等奖 | 2000年 |
11 |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胡景春、丛显政、何为、张小锋、刘琳岚 | 三等奖 | 2000年 |
12 | 工程图学课程的模块结构 | 马银萍、徐建国、曾接贤、刘毅 | 三等奖 | 2000年 |
13 | 测试与传感技术试验体系的建立 | 陈黎娟、赵明镜 | 三等奖 | 2000年 |
14 | 一般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研究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周贤良、蔡永国、杜 楠 | 一等奖 | 2002年 |
15 |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清龙、万 雄、罗自树、高益庆、万华明 | 一等奖 | 2002年 |
16 | 毕设与就业相结合的教改实践 | 王高潮、黎俊初、孙卫和、周 淇、赵 晴 | 一等奖 | 2002年 |
17 | 《电磁检测》课程建设的探讨 | 任吉林、高春法、邬冠华、唐继红、余海根 | 一等奖 | 2002年 |
18 |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 艾云龙、华小珍、程玉桂、王家宣、王伟兰 | 一等奖 | 2002年 |
19 | 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 唐星华、邓安民、王承宜、饶厚曾、颜流水 | 二等奖 | 2002年 |
20 | 工科数学基础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 | 喻德生、郑华盛、易 青、魏贵珍、危 地 | 二等奖 | 2002年 |
21 |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丁丽军、吴 静、许丽芹、万桂莲、胡进平 | 二等奖 | 2002年 |
22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丁叙生、陈为国、李尧忠、杨卫平、熊茂华 | 三等奖 | 2002年 |
23 | 力学系列课程校园内部网络(INTRANET)多媒体教学实践 | 杨加明、况森保、余学进、严超华、张少钦 | 三等奖 | 2002年 |
24 |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实践 | 杨小芹、危水根、彭登峰 | 三等奖 | 2002年 |
25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邓安民、唐星华、王玉华、崔瑞元、吴小琴 | 三等奖 | 2002年 |
26 | 机械制图计算机化的教学与训练 | 马银平、刘毅、袁群 | 三等奖 | 2002年 |
27 | 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张立生、杨小芹、危水根、彭登峰、胡瑞才 | 三等奖 | 2002年 |
28 | 一般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王家宣、周贤良 | 一等奖 | 2004年 |
29 | 《材料科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周雅、艾云龙、赵晴 、袁永瑞 、罗军明 | 一等奖 | 2004年 |
30 | 绿色微型有机化学实验研究与开发 | 饶厚曾、唐星华、黄智敏、许才利、舒红英 | 一等奖 | 2004年 |
31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玲玉、雷 敏、周 力 | 一等奖 | 2004年 |
32 | 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 | 舒坚、刘琳岚、张恒峰、刘洪、陈轩 | 二等奖 | 2004年 |
33 | 控制理论教学体系与方法的研究 | 黎明、杨小芹、刘高航、王长坤、周琳霞 | 二等奖 | 2004年 |
34 | 《科学研究训练》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钟劲茅、邓安民、王承宜、周韦、唐星华 | 二等奖 | 2004年 |
35 | 关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与对策研究 | 徐光井、李沐珍、李建萍、钟梅、陈爱生 | 二等奖 | 2004年 |
36 |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 况新华、曾剑平、唐运兰、邱志华、刘冰泉 | 二等奖 | 2004年 |
37 |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测控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 | 卢超 、吴伟 、郑初华、李坚、任吉林 | 二等奖 | 2004年 |
38 | 土木工程系列课程优化的改革实践 | 张少 钦、洪平、王悦亲、孙晔青、黄玲 | 二等奖 | 2004年 |
39 | 数控类课程改革及其CAI研究 | 谢友宝、吴竹溪、张洪兴、袁宁、戴红星 | 三等奖 | 2004年 |
40 |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多媒体课中再生技术的开发应用 | 万华明、涂晶洁、舒建文、雷翎、易力 | 三等奖 | 2004年 |
41 | 培养研究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教学体系研究 | 许丽芹、周贤良、丁丽军、万桂莲、刘冰泉 | 三等奖 | 2004年 |
42 | 立足素质教育,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研究与实践 | 邓安民、唐星华、钟劲茅、崔瑞元、王承宜 | 三等奖 | 2004年 |
43 | 普通化学教学改革及多媒体教学实践 | 王玉华、钟劲茅、崔瑞元、杨名宇、周韦 | 三等奖 | 2004年 |
44 | 工科基础化学实验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 王承宜、崔瑞元、邓安民、黄智敏、饶厚曾 | 三等奖 | 2004年 |
45 | 《金属学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及教学实践 | 罗军明、艾云龙、周贤良、张建云、刘长虹 | 三等奖 | 2004年 |
46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改革与建设研究 | 饶国宾、钱振林、王勇、钟小石 | 一等奖 | 2006年 |
47 | 大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多方位整合与多途径实现 | 刘琳岚、舒坚、罗海平、吴海勤、樊鑫 | 一等奖 | 2006年 |
48 | 改革电子系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赵珂、王琪、向瑛、吴开志、袁伟勤 | 一等奖 | 2006年 |
49 | 优化商务英语课程建设 加强特色外语人才培养 | 许丽芹、胡进平、吴喜才、万桂莲 | 一等奖 | 2006年 |
50 | 在专业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 舒红英、王承宜、吴光辉、许才利、周韦 | 一等奖 | 2006年 |
51 | 以创新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许瑛、朱保利、封立耀、李明、吴晖 | 一等奖 | 2006年 |
52 | 校企(所)合作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周贤良、林媛媛、饶国宾、王琪、王细洋 | 一等奖 | 2006年 |
53 | 航空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黎明、杨小芹、赵德、代冀阳、周琳霞 | 二等奖 | 2006年 |
54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科研实践 | 江泽涛、叶水生、黄华、张永、张英 | 二等奖 | 2006年 |
55 | 关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 | 杨小芹、黎明、刘建、彭登峰、危水根 | 二等奖 | 2006年 |
56 | 力学课程双语多媒体教学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研究 | 张少钦、余学进、彭迎风、孙晔青、黄玲 | 二等奖 | 2006年 |
57 | 有机与高分子化学课程整合及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应用 | 黄智敏、饶厚曾、唐星华、万华明、陈耿 | 二等奖 | 2006年 |
58 |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设计》教学改革及CAI系统研制
| 吴竹溪、高延峰、谢友宝、姚坤弟、崔丽珍 | 二等奖 | 2006年 |
59 | 《思想品德修养》案例式、参与式教学研究 | 王勇、饶国宾、代峰、蔡江川、芦燕 | 三等奖 | 2006年 |
60 |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秦春晓、桑任新、冯立、高昱、蔡克中 | 三等奖 | 2006年 |
61 |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 | 郑初华、赵文龙、柴明钢、胡景春 | 三等奖 | 2006年 |
62 | 构建科学的学生语言能力评价体系 | 吴静、胡蓉菁、彭小强、胡进平、胡爱国 | 三等奖 | 2006年 |
63 |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 | 饶厚曾、唐星华、黄智敏、许才利、舒红英 | 三等奖 | 2006年 |
64 | 物理化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张雪红、钟劲茅、刘元隆、吴光辉、崔瑞元 | 三等奖 | 2006年 |
65 | 大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讨与实践 | 邓安民、唐星华、钟劲茅、崔瑞元、王玉华 | 三等奖 | 2006年 |
66 |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钟劲茅、张爱琴、邓安民、唐星华、蒋华麟 | 三等奖 | 2006年 |
67 | 强化特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军明、艾云龙、周雅、刘长虹、王春霞 | 三等奖 | 2006年 |
68 |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匡璧民、卢漭、黄月胜、唐洲 | 一等奖 | 2009年 |
69 | “3+1”校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云、高益庆、吴锦武、江善元 | 一等奖 | 2009年 |
70 | 工程训练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王家宣、朱民、顾新、张克建、冯小萍 | 一等奖 | 2009年 |
71 |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焊接工装设计教学改革 | 陈焕明、陈益平、江淑园、刘强 | 一等奖 | 2009年 |
72 | 《理论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彭迎风 | 一等奖 | 2009年 |
73 | 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 朱保利、吴晖、许瑛、张绪坤、贺红林 | 一等奖 | 2009年 |
74 | 高校英语专业职业化口译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 徐翰、许丽芹、吴静、谢华、丁丽军 | 一等奖 | 2009年 |
75 | 微处理器系列课程教学及实训环节的创新与实践 | 万光逵、俞子荣、万在红、吴开志、陈黎娟 | 一等奖 | 2009年 |
76 |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特色定位的研究 | 刘扬、李立文、张俊桃、余冲、周纯义 | 二等奖 | 2009年 |
77 |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 | 邓安民、舒红英、崔瑞元、黄智敏、罗旭彪 | 二等奖 | 2009年 |
78 | 一般高校课程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 黄恢义、何兴道、尧军平、龙石爱、杨柳 | 二等奖 | 2009年 |
79 |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杨小芹、黎明、童立君、危水根、董华 | 二等奖 | 2009年 |
80 |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 万涛、许丽芹、王丽蓉、文莉秋、齐昂昆 | 二等奖 | 2009年 |
81 | 《金属液态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卢百平、龙文元、方立高、尧军平 | 二等奖 | 2009年 |
82 | 《结构力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孙晔青、张少钦、雷金波、熊黎黎、王中华 | 二等奖 | 2009年 |
83 | 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 陈敏、柴明钢、罗宁宁、海霞、刘建 | 二等奖 | 2009年 |
84 | 增设经管类专业《会计学》模拟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 | 李菊容、陆音、许欣、史晓红 | 二等奖 | 2009年 |
85 | 与微机软硬件技术关联的综合性实验体系研究与实践 | 赵文龙、代冀阳、赵 德、艾信友、王玉 | 二等奖 | 2009年 |
86 | 一般工科院校数学专业科学计算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郑华盛、李曦 | 二等奖 | 2009年 |
87 | 《电路分析》创新性教学及设计性实验改革 | 杨焱、向瑛、陈琼、张永亮、邓谦 | 二等奖 | 2009年 |
88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及考核方法改革研究 | 饶国宾、熊申英、蔡江川、黄柯、李冰颖 | 二等奖 | 2009年 |
89 | 《计算机绘图》课程创新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 | 徐卫平、鲁宇明、马银平、曾接贤、储珺 | 二等奖 | 2009年 |
90 | 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喻德生、余英姿、漆志鹏 | 二等奖 | 2009年 |
91 | 一般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索 | 黄亲国、陈爱生、周振浪、何兴道、熊莹 | 二等奖 | 2009年 |
92 | 《制图》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鲁宇明、曾接贤、徐卫平、刘毅、胡勇 | 三等奖 | 2009年 |
93 | 《物理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刘元隆、钟劲茅、吴光辉、熊联明、崔瑞元 | 三等奖 | 2009年 |
94 | 大学生“三自主选体育课”教学管理的研究 | 刘琼、付得俊、陈振良 | 三等奖 | 2009年 |
95 | 基于多媒体显微互动系统的金相实验教学改革 | 刘长虹、艾云龙、罗军明、张剑平、邓克明 | 三等奖 | 2009年 |
96 | 以提高力学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改革与实践 | 杨加明、吴永东、李海姣、严超华、彭迎风 | 三等奖 | 2009年 |
97 | 模具开放性实验的实践与教学管理探索 | 谭险峰、熊洪淼、胡德锋、孙俊明、李金华 | 三等奖 | 2009年 |
98 |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 | 熊辉、张秋根、曹群、吴少林 | 三等奖 | 2009年 |
99 |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悦亲、帅美新、余建杰 | 三等奖 | 2009年 |
100 | 实践性环节中化学循环工艺模式的探索 | 吴小琴、钟劲茅、曾桂生、崔瑞元、周韦 | 三等奖 | 2009年 |
101 |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 邓砚谷、彭本红、罗明、贾伟强、陈晓璠 | 三等奖 | 2009年 |
102 | 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严青松、陈乐平、罗来龙、艾云龙、董利飞、熊祝伟、方平、谭险峰 | 一等奖 | 2010年 |
103 | 红色资源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 | 李康平、廖声丰、刘芝平、吴云、李建耀 | 一等奖 | 2010年 |
104 | 构筑高水平基础实践教学系列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余欢、王龙锋、陈学岗、王家宣、方平、卢超、黄恢义 | 一等奖 | 2010年 |
105 | 依托国家示范中心平台建设,促进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 万雄、龚勇清、朱泉水、王庆、陈凤英 | 一等奖 | 2010年 |
106 | 以太阳能航模项目为导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庆、何兴道、蒋阳、肖慧荣、肖文波 | 一等奖 | 2010年 |
107 | 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2+X”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舒坚、吴海勤、刘洪、李向军、曾接贤 | 一等奖 | 2010年 |
108 | 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 | 严盈富、刘忠民、郑健翔、陈宇斌、罗海平 | 一等奖 | 2010年 |
109 | 理工科院校经管类学科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 戴爱明、罗明、王龙锋、张丹平、邓砚谷 | 一等奖 | 2010年 |
110 | 测控专业设置《质量控制与可靠性》课程及内容的研究 | 张小海、陈兵芽、于润桥、邬冠华、龙盛蓉 | 一等奖 | 2010年 |
111 | 全新开放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 | 舒红英、邹建平、陈萍华、黄智敏、周韦 | 一等奖 | 2010年 |
112 | 高校多媒体网络课件资源建设的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 李建耀、黄恢义、黄晓梅、舒建文、陈敏 | 一等奖 | 2010年 |
113 | 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王家宣、邱振中、朱民、徐长英、张树国、汪文凌 | 一等奖 | 2010年 |
114 | 多功能环境工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系统开发及应用 | 熊辉、刘艳 | 二等奖 | 2010年 |
115 | 材料化学新上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元隆、唐星华、李明俊、钟学明、舒红英 | 二等奖 | 2010年 |
116 | 《基础化学》课程网络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王玉华、周韦、吴小琴、邓安民、崔瑞元 | 二等奖 | 2010年 |
117 | 全方位《日用化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钟劲茅、曾桂生、吴小琴、舒红英、童永芬 | 二等奖 | 2010年 |
118 | 具有航空特色的大学生研究训练与创新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 许瑛、尧军平、王云、封立耀、吴晖 | 二等奖 | 2010年 |
119 | 分模块组织的机械创新设计训练模式及其实践 | 贺红林、封立耀、许瑛、吴晖、张绪坤 | 二等奖 | 2010年 |
120 | 材料成型工艺及模具CAD/CAM/CAE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龙文元、谭险峰、王高潮、卢百平、夏春 | 二等奖 | 2010年 |
121 | 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体系及其支撑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赵珂、邓洪峰、张先庭、王忠、吴开志 | 二等奖 | 2010年 |
122 |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中的实证研究 | 童立君、杨小芹、刘建、彭登峰、危水根 | 二等奖 | 2010年 |
123 | 计算几何学科建设与应用型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喻德生、李园庭、李昆、漆志鹏 | 二等奖 | 2010年 |
124 | 依托“航空”优势,构建传统体育与航空模型一体化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模式 | 陈丹、翁永良、周驰、熊旭航、罗晓畅 | 二等奖 | 2010年 |
125 | 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工科院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肖华锋、谌贻春、郭莉、刘大为、蔡毅、石玮、范海诚 | 二等奖 | 2010年 |
126 | 民用航空法概论(教材) | 郭莉、任蓉、张人方、李杨、李青 | 二等奖 | 2010年 |
127 | 《航空事业管理概论》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秦菊波、肖华锋、易申波、余冲 | 二等奖 | 2010年 |
128 |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保障模式研究 | 丁丽军、徐筱秋、程莹 | 二等奖 | 2010年 |
129 | 词汇学观照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 胡爱国、吴静、宋培林、叶小妹 | 二等奖 | 2010年 |
130 | 《机电产品设计基础》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 | 王云、许瑛、封立耀、熊丽娟、谢胡凌 | 二等奖 | 2010年 |
131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 | 艾信友、代冀阳、赵文龙、余祖龙、江少峰 | 二等奖 | 2010年 |
132 |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赵文龙、陈震、余祖龙、艾信友、王玉 | 二等奖 | 2010年 |
133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集成化研究 | 上官飞、陈爱生、余长春、李淑贤、江凡 | 二等奖 | 2010年 |
134 | 《运筹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 | 李晓辉、彭本红 | 二等奖 | 2010年 |
135 |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 彭本红、冯良清、彭建华、吴剑东、陈晓璠 | 二等奖 | 2010年 |
136 | 面向航空电子特色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 万在红、向 瑛、贾 杰陈黎娟、方 霆 | 一等奖 | 2012年 |
137 | 《数学建模》课程建设及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 李 曦、郑华盛、赵 刚、邱根胜 | 一等奖 | 2012年 |
138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肖慧荣、王 庆、龚勇清、肖文波、张巍巍 | 一等奖 | 2012年 |
139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互动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 于 静、吴 云、平 飞、刘世强 | 一等奖 | 2012年 |
140 | 以写作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谌贻春、苏解姣、张 玲、王 娟、彭志琴 | 一等奖 | 2012年 |
141 |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及实践 | 黄 敏、李 勤、万绍芷、舒叔宝、张在喜 | 一等奖 | 2012年 |
142 |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罗军明、鲁世强、张国光、艾云龙、刘光明、张剑平 | 一等奖 | 2012年 |
143 | 以培养卓越焊接工程师为导向的《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 | 陈玉华、柯黎明、黄春平、黄永德、刘鸽平 | 一等奖 | 2012年 |
144 | 本科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徐 翰、许丽芹、丁丽军、胡蓉菁、徐 忆 | 一等奖 | 2012年 |
145 |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彭迎风、严超华、杨加明、吴永东 | 一等奖 | 2012年 |
146 | 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与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程玉桂、黄 蕾、卢再鸣、温 虹、宋 颖 | 一等奖 | 2012年 |
147 | 企业项目案例融入《Web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杨丰玉、陈 英、罗海平、梁旗军、樊 鑫 | 一等奖 | 2012年 |
148 | 构建开放型电类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 邓洪峰、赵 珂、陈 琼、陈黎娟 | 二等奖 | 2012年 |
149 |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电工电子实验》分层与互动模式研究与实践 | 董 华、杨小芹、刘 建、周晋军、龙佳丽 | 二等奖 | 2012年 |
15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教学实践环节的综合研究与创新 | 胡景春、叶水生、张 胜、张小锋、周卫民 | 二等奖 | 2012年 |
151 |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 刘 洪、王志华、聂云峰、谭朋柳、毛红梅 | 二等奖 | 2012年 |
152 | 基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摄影教学实践研究 | 黄晓军、牛建林、舒建文、刘 畅、张丹丹 | 二等奖 | 2012年 |
153 | 《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 毛红梅、时招军、吴振华 | 二等奖 | 2012年 |
154 |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彭登峰、董 华、童立君、危水根 | 二等奖 | 2012年 |
155 | 基于现代电子技术课程群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建设 | 柴明钢、陈 敏、海 霞、肖文波、黎芳芳 | 二等奖 | 2012年 |
156 | 基于项目的“基础-综合-创新”递进式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张树国、王家宣、张克建、高 俊、伍 春 | 二等奖 | 2012年 |
157 | 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实践教学 | 熊 辉、刘 艳、陈素华 | 二等奖 | 2012年 |
158 | 以航空特色为导向的《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王玉华、邹建平、钟劲茅、周 韦、谢 宇 | 二等奖 | 2012年 |
159 | 兼有生态、航空、地方特色的材料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刘元隆、熊联明、董永全、钟 荣、许秋华 | 二等奖 | 2012年 |
160 | 《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秦国华、孙士平、叶海潮、路 冬、焦益群 | 二等奖 | 2012年 |
161 | 基于航空特色的液态成形与模具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卢百平、严青松、戴斌煜、龙文元、方立高 | 二等奖 | 2012年 |
162 | 基于英语第二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平台的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 万 涛、方 霞、董 昆、何 博、陈 媛 | 二等奖 | 2012年 |
163 | 统计软件分析实验课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 周小刚、陈林心、李丽清、王雄军、胡志伟 | 二等奖 | 2012年 |
164 | 《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创新研究 | 郑云扬、谢洪阳、雷金波、钟延芬 | 二等奖 | 2012年 |
165 | 动画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宋 军、高 昱、李 洁、熊建新、郭林森 | 二等奖 | 2012年 |
166 |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付崇芳、马银平、熊邦书、李忠民、徐新河 | 一等奖 | 2014年 |
167 | 口译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与改革探索 | 徐 翰、丁丽军、许丽芹、胡蓉菁、刘建军 | 一等奖 | 2014年 |
168 | 数控加工技术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 | 陈为国、姚坤弟、舒 嵘、宋文庆、邓爱民 | 一等奖 | 2014年 |
169 | 基于多知识点融合的《射线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张小海、邬冠华、敖 波、余欣辉 | 一等奖 | 2014年 |
170 | “交叉递进多层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 冯良清、李文川、吴桂平、胡剑芬、王秀芝 | 一等奖 | 2014年 |
171 | 化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邹建平、罗旭彪、舒红英、曾桂生、张爱琴 | 一等奖 | 2014年 |
172 | 《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 孙成立、贾 杰、万在红、方 芳、余 磊 | 一等奖 | 2014年 |
173 | 以“项目进课堂”为抓手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探索 | 高 昱、李 洁、熊建新、宋 军、詹 云 | 一等奖 | 2014年 |
174 | 《形体与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谢 丹、车新春、王 欢、徐 群、郑 绚 | 一等奖 | 2014年 |
175 | 以资源为依托、育人为根本,创建多层次开放型工程实践平台 | 张树国、辛集忠、李文杰、王家宣、伍 春 | 一等奖 | 2014年 |
176 | 高校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刘元隆、钟学明、谢 宇、钟 荣、王 芳 | 二等奖 | 2014年 |
177 | 基于任务驱动的电工电子教学研究 | 童立君、杨小芹、危水根、彭登峰、聂文滨 | 二等奖 | 2014年 |
178 |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的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教学法探究 | 张 永、康密军、杨词慧、蔡 虹 | 二等奖 | 2014年 |
179 | 通过三小基地入驻项目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 毛红梅、马银平 | 二等奖 | 2014年 |
180 | 以三维数字创新设计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许 瑛、宋 伟、洪书生、蒋 阳、郭小和 | 二等奖 | 2014年 |
181 | 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航空特色《EDA技术》课程建设 | 柴明钢、伏燕军、海 霞、肖文波、黎芳芳 | 二等奖 | 2014年 |
182 | 基于多维模式的信管专业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教学研究与实践 | 张丹平、雷 轶、宗 琪、周玲元、周 叶 | 二等奖 | 2014年 |
183 |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分类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徐艳玲、熊锦平、刘 敏、周 驰 | 二等奖 | 2014年 |
184 | 江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研究 | 熊锦平、刘子强、李舜薏、周 驰、王俊奇 | 二等奖 | 2014年 |
185 | 影视动画分镜头设计(教材) | 李 洁 | 二等奖 | 2014年 |
186 | 新闻专业学生采访与写作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 谭振江、刘 琴、石 玮、黄 洁 | 二等奖 | 2014年 |
187 | 军事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 曹美龙、蔺翠峰、连振斌、秦 恒 | 二等奖 | 2014年 |
188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 邹建平、罗旭彪、舒红英、曾桂生、张爱琴 | 一等奖 | 2016年 |
189 | 萃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庆、肖文波、龚勇清、朱泉水、史久林 | 一等奖 | 2016年 |
190 |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化人才”为导向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 陈玉华、方平、黄春平、黄永德、程东海、柯黎明、杨成刚 | 一等奖 | 2016年 |
191 | 以航空产品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徐江华、张敏、徐波、高昱、贺晓舟 | 一等奖 | 2016年 |
192 | 第二课堂“一体化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罗来松、陈爱生、黄柯、芦燕、陈绍珍 | 一等奖 | 2016年 |
19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周建萍、梁红波、徐海涛、刘志雷、熊磊 | 一等奖 | 2016年 |
194 | 以培育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驱动的卓越环境工程师培养模式 | 邱贤华、陈素华、张秋根、熊辉、杨莉 | 一等奖 | 2016年 |
195 | 着眼“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嵌入式控制课程群实践教学创新与实施 | 吴国辉、代冀阳、赵文龙、应进 | 一等奖 | 2016年 |
196 | 师生共建热点案例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 冷文丽、卢艳兰、李丽、刘建华 | 一等奖 | 2016年 |
197 | 突出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肖慧荣、王庆、柴明钢、龚勇清、肖文波 | 一等奖 | 2016年 |
198 | 本科英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徐翰、徐筱秋、万涛、胡爱国、胡妮 | 一等奖 | 2016年 |
199 |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互联网+《纳米材料与技术》”创新课程建设与实践 | 万里鹰、谢小林、李志鹏、孟江燕 | 二等奖 | 2016年 |
200 | 地方高校化学类本科“以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导向”“2+1+1”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钟荣、张爱琴、曾桂生、童永芬、王芳 | 二等奖 | 2016年 |
201 | 进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践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陈萍华、舒红英、蒋华麟、涂新满、钟劲茅 | 二等奖 | 2016年 |
202 | 融航空特色与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刘元隆、王芳、樊攀峰 | 二等奖 | 2016年 |
203 | 基于绿色化理念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智敏、邢秋菊、李婷婷、童永芬、许秋华 | 二等奖 | 2016年 |
204 |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模式的大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养探索 | 杨词慧、蔡虹、王磊、徐超、盖杉 | 二等奖 | 2016年 |
205 | 基于混沌理论的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一体化的《电工学》教育模式 | 聂文滨、彭登峰、董华、童立君、危水根 | 二等奖 | 2016年 |
206 |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及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 郑华盛、李曦、胡结梅、魏贵珍、杨就意 | 二等奖 | 2016年 |
207 | 基于“项目驱动”优化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 艾信友、江少锋、余祖龙、周旭欣、王玉 | 二等奖 | 2016年 |
208 | “三维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生态机制构建与实践 | 余长春、雷轶、吴桂平、张丹平 | 二等奖 | 2016年 |
209 | 高校体育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 徐艳玲、刘敏、熊锦平、王玉侠 | 二等奖 | 2016年 |
210 | “学生讲坛”与和谐课堂文化建构: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例 | 任云仙、李鹏、吴云、廖声丰、余伟 | 二等奖 | 2016年 |
211 |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 谌贻春、胡浩宇、肖华锋、刘大为、江文锋 | 二等奖 | 2016年 |
212 | 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 “123” 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肖尧先、徐长英、张树国、辛集忠、朱民 | 二等奖 | 201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