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一览表(本科教育层次)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获奖 等级 | 获奖 时间 |
1 | 工程教学与工程训练相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周贤良、蔡永国 | 一等奖 | 2001年2月 |
2 |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重构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匡璧民、顾列洪、曹美龙、赵子林 | 一等奖 | 2001年2月 |
3 | 邓小平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 何正印、孙一先、吕小波、王龙锋、吴 云 | 二等奖 | 2001年2月 |
4 | 《大学物理学》近现代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 梁芳营、易江林、何兴道、万 雄、黄清龙 | 二等奖 | 2001年2月 |
5 | 教学方法因素优化的实践与认识 | 喻德生 | 三等奖 | 2001年2月 |
6 | 材料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 况森保、严超华、杨加明、陈 青、雷金波 | 三等奖 | 2001年2月 |
7 |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清龙、万 雄、罗自树、高益庆、万华明 | 一等奖 | 2003年3月 |
8 | 《电磁检测》课程建设的探讨 | 任吉林、高春法、邬冠华、唐继红、余海根 | 一等奖 | 2003年3月 |
9 | 一般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研究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周贤良、蔡永国、杜 楠 | 二等奖 | 2003年3月 |
10 | 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丁丽军、吴 静、许丽芹、万桂莲、胡进平 | 二等奖 | 2003年3月 |
11 | 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张立生、杨小芹、危水根、彭登峰、胡瑞才 | 三等奖 | 2003年3月 |
12 | 毕设与就业相结合的教改实践 | 王高潮、黎俊初、孙卫和、周 淇、赵 晴 | 三等奖 | 2003年3月 |
13 | 工程数学基础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 | 喻德生、郑华盛、易 青、魏贵珍、危 地 | 三等奖 | 2003年3月 |
14 | 一般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刘高航、高益庆、王家宣、周贤良 | 一等奖 | 2005年3月 |
15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 张玲玉、雷 敏、周 力 | 一等奖 | 2005年3月 |
16 | 绿色微型有机化学实验研究与开发 | 饶厚曾、唐星华、黄智敏、许才利、舒红英 | 二等奖 | 2005年3月 |
17 | 数控类课程改革及其CAI研究 | 谢友宝、吴竹溪、张洪兴、袁 宁、戴红星 | 二等奖 | 2005年3月 |
18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改革与建设研究 | 饶国宾、钱振林、王勇 | 一等奖 | 2007年3月 |
19 | 计算机类本科生自主学习设计的多方位整合与多途径实现 | 刘琳岚、舒坚、罗海平、吴海勤、樊鑫 | 一等奖 | 2007年3月 |
20 | 电子类基础实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 赵珂、王琪、向瑛、吴开志、袁伟勤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1 | 校企(所)合作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周贤良、林媛媛、饶国宾、王琪、王细洋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2 | 以创新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 许瑛、朱保利、封立耀、李明、吴晖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3 | 航空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黎明、杨小芹、赵德、代冀阳、周琳霞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4 |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材建设 | 郑初华、赵文龙、石永革、胡景春、柴明钢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5 |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钟劲茅、张爱琴、邓安民、唐星华、蒋华麟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6 | 《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设计》教学改革及CAI系统研制 | 吴竹溪、高延峰、谢友宝、姚坤弟、崔丽珍 | 二等奖 | 2007年3月 |
27 | 国防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匡璧民、卢 漭、黄月胜、唐 洲 | 一等奖 | 2008年12月 |
28 | 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焊接工装设计教学改革 | 陈焕明、陈益平、江淑园、刘 强 | 一等奖 | 2008年12月 |
29 |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杨小芹、黎 明、童立君、危水根、董 华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0 | 工程训练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 王家宣、朱 民、顾 新、张克建、冯小萍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1 | 以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 | 朱保利、吴 晖、许 瑛、张绪坤、贺红林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2 | “3+1”校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 云、高益庆、吴锦武、江善元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3 | 现代电子技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 | 陈 敏、柴明钢、罗宁宁、海 霞、刘 建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4 | 《理论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彭迎风 | 二等奖 | 2008年12月 |
35 | 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型软件人才“2+X”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舒 坚、吴海勤、刘 洪、李向军、曾接贤 | 一等奖 | 2010年12月 |
36 | 依托国家示范中心平台建设,促进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 | 万 雄、龚勇清、朱泉水、王 庆、陈凤英 | 一等奖 | 2010年12月 |
37 | 构筑高水平基础实践教学系列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余 欢、王龙锋、陈学岗、王家宣、方 平 | 一等奖 | 2010年12月 |
38 | 以太阳能航模项目为导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 庆、何兴道、蒋 阳、肖慧荣、肖文波 | 一等奖 | 2010年12月 |
39 | 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严青松、陈乐平、罗来龙、艾云龙、董利飞 | 二等奖 | 2010年12月 |
40 | 红色资源在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 | 李康平、廖声丰、刘芝平、吴 云、李建耀 | 二等奖 | 2010年12月 |
41 |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彭迎风、严超华、杨加明、吴永东 | 一等奖 | 2013年1月 |
42 | 以培养卓越焊接工程师为导向的《金属材料焊接》课程改革 | 陈玉华、柯黎明、黄春平、黄永德、刘鸽平 | 一等奖 | 2013年1月 |
43 | 面向航空电子特色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 万在红、向 瑛、贾 杰、陈黎娟、方 霆 | 二等奖 | 2013年1月 |
4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互动教学创新性研究与实践 | 于 静、吴 云、平 飞、刘世强 | 二等奖 | 2013年1月 |
45 | 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与运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程玉桂、黄 蕾、卢再鸣、温 虹、宋 颖 | 二等奖 | 2013年1月 |
46 | 口译人才培养与口译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 | 徐翰、丁丽军、许丽芹、胡蓉菁、刘建军 | 一等奖 | 2015年1月 |
47 | 基于多知识点融合的《射线检测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张小海、邬冠华、敖波、余欣辉 | 一等奖 | 2015年1月 |
48 | 基于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电子技术课程群及实践平台的建设 | 柴明钢、陈敏、伏燕军、肖文波、海霞 | 二等奖 | 2015年1月 |
49 | 萃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庆、肖文波、龚勇清、朱泉水、史久林 | 一等奖 | 2017年5月 |
50 |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化人才”为导向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 | 陈玉华、方平、黄春平、黄永德、柯黎明 | 一等奖 | 2017年5月 |
51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胜联、邹建平、罗旭彪、曾桂生、舒红英 | 一等奖 | 2017年5月 |
52 | 第二课堂“一体化进阶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罗来松、王丽明、陈爱生、黄柯、芦燕 | 一等奖 | 2017年5月 |